03 周迅,從少女到母親
在戲外,“周迅下凡”指向的是,影后出演電視劇。但對于周迅來說,這個問題更接近:為什么她可以電影電視劇一手抓?
無論早期的《像霧像雨又像風》《橘子紅了》,還是成為影后之后再拍的《紅高粱》《如懿傳》,口碑都不錯。
打鐵還需自身硬,一手抓的基礎條件必然是周迅演技本身就非常好。演什么像什么,是很多觀眾對她的評價。
盡管《如懿傳》頭幾集被嘲“裝嫩”,但后期她依舊憑借演技扭轉了口碑。
《如懿傳》拍了九個月,劇播完的那一天,周迅坐在房間里,一個人哭了一下午,“那就是我的世界。”
周迅是如此入戲,以至于她塑造的如懿是如此讓人共情。
有時候,電影里的表演是磨出來的。在導演的要求下,演員會為一個角色準備很久。比如倪妮演玉墨前,專門去學了打麻將,了解秦淮歌妓的生活。
包括三金影后周冬雨,《少年的你》的封后,不僅僅在于她的表演,還有角色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出色的導演能力烘托。
很多時候,并不是電影演員到電視劇里就不靈了,更多是他們本身演技和形象就存在局限,不是什么角色都可以信手拈來。
和呈現(xiàn)的氣質(zhì)一樣,周迅在做演員這方面,也有些“不食人間煙火”。
她有自己的堅持。仙俠、古偶、甜寵、懸疑……這類市面上最熱門的賽道,周迅很少涉及,就好像她接一個劇本,更看重的是角色和戲本身,而不是能為她帶去多少流量和關注。
從《紅高粱》到《小敏家》,周迅選戲的眼光基本在線,不追逐流量,類型多元,各有特色,班底和陣容都是行業(yè)高配。
包括《如懿傳》,也不是典型大女主,沒有黑化、逆襲的爽劇套路,也沒有太多甜甜的戀愛,整部劇的內(nèi)核都很悲傷。
周迅更是對自己有清晰認知,她會正視自己的問題。
選擇演18歲的如懿,是周迅自己做的決定——“剛開始演的時候就忘了。其實我是從心里面認為,我在這個時間段,還是可以回到十八、二十的,還是有信心的。”
面對增長的年紀和衰老的容貌,周迅非常焦慮、難受。
“那時候是真的不開心,每天愁眉苦臉地去想老去這件事情,拍出皺紋這件事情,胖這件事。那時候我早上起來,坐在沙發(fā)上就開始哭。我可能沒有辦法那么快速面對人的衰老這件事情。”
也許是《如懿傳》前期的評論不理想,也許是別的原因,之后的幾年,周迅學會了面對和接受衰老。
起碼在選擇角色上,已經(jīng)有所不同。
這幾年,周迅演的角色大多是中年婦女和母親,她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更加貼近生活的角色。
《第十一回》中,她演竇靖童的母親,潑辣又市井的中年婦女;《小敏家》中,她又一腳踏入一地雞毛的瑣碎日常;《涉過憤怒的?!分校椦菹右扇说哪赣H,壓抑、黑暗與嘶吼。
一切就像周迅自己說的那樣:“如果我還想做演員這件事兒,那我就不應該在意這件事。因為我就是老了,我就是要開始演你們之前沒看過的了。我沒有辦法回到太平公主,我也沒辦法回到李米,我只能往前走。”
而真正的演員就應該向前看,往前走。(山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