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夢華錄》以豆瓣8.5分的評分收官。故事雖發生在千年前的北宋,而劇中那些女子則有著“現代靈魂”,除了劇情吸引人,劇中的服化道也同樣出彩,比如我們上一期講到的“襻膊”就在柳巖飾演的三娘身上得到真實還原。
說到宋代穿搭,不得不提有南宋“衣櫥一姐”地位的黃昇。她生于一個貴族家庭,出生的第三年,她的父親黃樸就中了福州狀元,開啟了仕途之路,官至泉州知州兼提舉市舶司。提舉市舶司主要管理商舶,征收關稅,收買進口物資等,能直接影響宋朝朝廷的財政。黃樸覺得自己能高中,是黃昇帶來的福氣,所以家里人對她格外的喜愛,由此可以想象黃昇的生活是非常富足的。
黃昇去世的時候只有17歲,她的墓出土了436件隨葬品,絲織物占了354件,其中服飾201件。這些出土量大且保存完好的絲織物,放全國也屬于罕見。根據出土的棺木情況來看,推測黃昇的身高為160cm,標準身材,家世妥妥的貴族仕女,衣櫥里放著200多件衣服,個個是精品。
黃昇生活在福建,氣候溫暖,陸游的一首詩這么形容當時的織品,“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根據詩詞可知,那時女性衣服的材質如煙霧般輕薄,若有若無,這對織品的制作有非常高的要求,也體現出南宋時期福建織造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已經有了空前的發展。
在當時上流社會,華服是身份的象征。出席重要場合,貴族仕女們要穿正式禮制的服飾——大袖禮服。《輿服志》里提到,“眾妾則以褙子代大袖”,也就是說身份稍低的女性是不能穿大袖的。黃昇墓出土了9件廣袖袍,其中穿著在最外層的一件褐黃色羅鑲花邊廣袖袍最為華貴,全長120cm,袖寬69cm,袖口異常寬大,接近膝蓋,這與中國自古追求“寬衣博帶”的審美密不可分。宋代女子的下裳以裙子為主,搭配這件廣袖袍的為褐色羅印花褶裥裙,至今褶皺依稀可見,羅制,質地輕薄飄逸,做工十分精美,裙長78cm不及地,便于露足。考古發現,黃昇是纏足的,裙子的長度也與當時宋朝社會開始流行纏足之風有關。
同時,古人和我們現在一樣,也要講究服飾的層次感,不同的是層次的數量與階級地位掛鉤,疊穿數量越多,地位越高。廣袖袍里面還要疊穿衫,長度及腰;褶裥裙里穿開襠褲、合襠褲;貼身穿抹胸、裹肚、背心等。另外,在出土的包裹里還有2條霞帔,規定只有命婦(被授予封號的婦女)才有資格佩戴霞帔,平民是不能私自穿戴的,這也讓它成為貴婦的象征。
廣袖袍搭配褶裥裙為正式隆重場合所穿著,黃昇的常服以褙子為主,“褙子”是宋代標志性的服飾,特征窄袖,兩側開衩,直領對襟,上身效果是修身溫婉的感覺,下身搭配單裙,采用兩層裙片上下錯疊的剪裁結構,在前后可以形成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開衩。墓中出土的單裙一共有17件,而褶裥裙2件,說明日常的單裙使用率非常高。
褙子是任何階層都可以穿的服飾,區別在于材質和做工。普通的百姓也穿褙子,只不過長度一般不及膝,大多到腰部,袖口衣身更窄小。
宋代人的審美講究低調內斂,女性衣著顏色多為淡綠、淡藍、褐色、茶色等淡雅之色,貴族們主要從材質、花紋、工藝等細節上體現奢華的氣質。黃昇出土的大部分衣物采用“羅”為主要材質,它因質地輕薄,涼爽舒適,成為貴族及上流社會人們歡迎的高級絲織品。同時,服飾的工藝復雜,經不起久穿搗洗,且大量使用了泥金、印金、貼金等工藝,可以理解為把黃金作為裝飾顏料印在衣服上,精美奢華。在隨葬的織物中有八成運用了印金的技術,有的服飾上金箔至今牢固未脫離,花紋保存完好。而當時的宋朝對黃金裝飾物有著嚴格的劃分,只供達官貴族家的閨秀享用。黃昇大批量的衣服均是生前所制,因此她日常生活的穿戴是非常奢侈華麗的。
從黃昇的衣櫥里,我們可以看出,地位等級越高,衣服的結構呈現復雜且寬博的特征,工藝也逐漸復雜精美。“寬衣博帶”是華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審美基因,但到了宋代逐漸被纖細柔美的審美所替代,體現在他們日常的穿搭之中。通過對黃昇衣櫥的初探,我們可以穿過時光一覽宋代貴族女性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