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圍觀各家吃飯,是一件挺好玩的事,不用隔著屏幕,吃播都是現場的,不隔膜無濾鏡。
我不刷抖音,也不看小紅書,但是耳聞目睹的,知道現如今露營是真的火爆。親聞不能出門的日子里,合租姐妹在客廳里鋪起野餐墊,布置上精致的下午茶,背景里的單人帳篷負責遮擋起家的雜亂,在朋友圈里“去野營”了一番。親見5月的小區樓下,大樹間掛起斑斕的吊床,嬰兒車釣魚傘帆布椅啤酒罐宣示著奶爸奶媽“想去野”的遙想。更遑論,永定河、溫榆河、大運河的野草亂花樹蔭下,那些被各式帳篷開辟出的人民大眾的營地,給了想去家門以外遠方的人們幾多慰藉。
話說,最初入手那頂小藍帳篷的時候,沖鋒衣還是個稀罕物,什么“輕奢”“野奢”,統統沒概念,倒是創造出許多實用土味版野營裝備。比如攢兩個白色泡沫箱,下面一層放食物,上邊一層碼幾瓶冰凍礦泉水,就是自制野營冰箱了。瓶里的冰慢慢化了,下午喝起來正好解渴,能量轉化利用得剛剛好。比如帶上個大水桶,再來個大西瓜,找到歇腳的地方了,有泉水接上一桶泉水,沒泉水拎上一桶河水,配合著礦泉水冰壺,都能吃上清涼的西瓜。蛋卷桌聽都沒聽過,泡沫箱子配款桌布,蠻漂亮的呢!至于對著大山喝茶,圖片傳達出的禪意是觀者的解讀,暖壺還是那個胖身暖壺,茶杯還是那些家用茶杯,只是一樣樣的騰挪取拿擺弄那些小小的物件,平心靜氣的,倒是滿足了女人和孩子“過家家”的心情。
帳篷還是那頂帳篷,小鳥離巢,去野營不再是哄孩子高興的合家歡,變成了中年人逗自己高興的自娛自樂。玉渡山的夏天,高山草坪上長滿了五顏六色的帳篷,找一個三兩平方米的地盤,安營扎寨。不用刻意的放松,光是那廣闊的草場,觸手可及的天空,蔥郁的樹木,青翠的湖水,就讓人想住下來,只有住下,才叫度假嘛!沒有別墅,我們有帳篷棉被呀!
過日子到哪兒也不外是一日三餐,同樣是煮方便面,在家吃那就是湊合一頓,到野外吃就成了撫慰胃腸的豪華熱食。這豪華可不是虛的,因為那一小爐火,需要兩個人的守護。我拿出爐子,他負責點火,我負責燒水,他負責擋風,我負責下面,他負責磕蛋,你說這么婦唱夫隨耗費巨大人力的面,吃得能不香嗎?關鍵是一天的冷餐下來,五臟廟已經無比渴望這碗熱湯了。
習慣了24小時有熱水的方便生活,對營地生活的粗糙還是需要適應的,權當回歸自然吧。看完了月亮星星,上了睡前的野廁,夜色已經很涼了。鉆進帳篷準備就寢,裹著外套鉆進睡袋,兩個人左一個翻身右一個輾轉,睡友悠悠地吐出一句:“你說放著家里舒舒服服的大床不睡,干嗎非要上這大野地里睡來呀?”被逗樂的我揶揄他:“啥時還成豌豆公主啦?硌一點還不行啦?這地為床,天為被,多-浪-漫-呀!”“能申請再加床比天厚點的被子嗎?升升體溫!”什么鵝絨鴨絨,低溫指標,都抵不住一床老媽做的大棉被,壓在身上一下子踏實地安睡了。
不管是迪卡儂的簡易折疊款,還是豪華版的大白熊天幕,一個個帳篷比鄰而“扎”,形成一個自然的聚落。沒想到,喚醒聚落的,不是清晨的第一聲鳥叫,而是不同味道的早飯味道。住著幾居室大天幕的早餐主廚,不但勤奮地煮了南瓜小米粥,餅鐺熱上了燒餅,還擺開了一溜咖啡杯,戶外手沖,高級饞人!對面帳篷前的一對兒老夫婦,慢條斯理地居然在抻面,香菜胡椒麻油一樣也不少,這一鍋家的味道透著過日子人家的講究。圍觀各家吃飯,是一件挺好玩的事,不用隔著屏幕,吃播都是現場的,不隔膜無濾鏡。
起個大早,沒熬到中午,已經腰背酸軟了,無比思念自家那張舒服的大床。補了個午覺后拿出手機,開始美滋滋地刷朋友圈下的評論,嗯,種草的人不少嘛,讓他們也去腰酸背痛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