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對象:《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幸存者》
上映時間:4月16日
在這部紀錄片播出之前,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樣把泰坦尼克號看作一件與己無關的異國災難,甚至還帶點凄美的浪漫色彩——這種印象自然來自于電影《泰坦尼克號》,很少人會想到這艘船里可能會有中國乘客。其實只消稍微思考一下,就不會覺得意外: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一批廣東人遠渡重洋,原寄望在異國淘金當個“金山客”,現實卻是慘遭“賣豬仔”——這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歷史。在1912年這艘開往美國的船上出現中國乘客,這再正常不過。只是,當這些故事被放在西方語境下時,他們就常常被隱身、被遺忘。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幸存者》(以下簡稱《六人》)終于讓當年泰坦尼克號上的八名中國乘客(其中有六人幸存)被更多人看見。調查小組花了數年時間追尋這八人,紀錄片呈現了整個調查過程。讓人吃驚的是,一個世紀以來,關于泰坦尼克號的報道和調查多如牛毛,但這八個中國人留下的資料卻如此少。最開始,調查小組只有零碎的線索,而且充滿了偏見。身處《排華法案》如火如荼的20世紀初,八名中國乘客成了“西方騎士精神”的反面,他們被描述為偷渡客、藏在婦女兒童救生艇上茍活的人。經過調查小組的努力,終于推翻了當年的報道——他們都買了船票,也正常登上救生艇。他們是幸存者,但不是偷生者。
比起遲來的“平反”,八名中國人背后的人生故事更令人觸動。這八個人里,有人與心愛的女孩訂了婚,卻死在了冰冷的海里;有人逃生后繼續當船員,卻被強制遣返回亞洲,之后杳無音訊;有人輾轉來到英國繼續打工,沒過多久就因病去世;也有人留在了美國和加拿大,平靜地過完一生。102分鐘的影片里,他們終于從八個冷冰冰的名字變成鮮活的人。
一位名為“方榮山”的幸存者的故事貫穿了全片。方榮山身上濃縮了一代華人移民的歷史:孤身來到異國打拼,很有可能為了取得居留權而改過名字,人到中年才娶妻生子,又接二連三地充當擔保人把同鄉接到美國,最終在清貧中死去。
調查小組發現了他寫的一首小詩:“天高海闊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幾個,抹干眼淚笑呵呵。”這一代華人過得太苦了,苦到泰坦尼克號上的遭遇也不過是一朵小小浪花。《六人》照進了20世紀初西方歷史的“隱秘的角落”,這段歷史雖然遠去,卻不應該被遺忘。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圖/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