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禧攻略》的最后一集內(nèi)容中,劇情中前期所埋下的兩個不被理解的伏筆也一一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還有觀眾記得劇中那些不被理解的劇情嗎?
伏筆一:
在第十集的劇情中,一個叫“袁春望”的太監(jiān)出現(xiàn)了,這個太監(jiān)也被網(wǎng)友們稱之為“一個有特寫鏡頭的太監(jiān)”!!!
在隨后的劇情發(fā)展中,鏡頭曾多次無緣故地給到他,哪怕他不是主線劇情,甚至連劇情發(fā)展的苗頭也沒有。
在畫面里,他或在角落處默默受著委屈,或在辛者庫受到他人排擠,或在送糞桶途中受到他人的欺凌,總之就是過得很狼狽。
他的出現(xiàn)是何意?
是劇情關(guān)鍵時刻的巧手,還是準備演繹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伏筆二:
在第三十集的劇情中,瓔珞受罰入了辛者庫,干著最苦最累的活。有一天,辛者庫管事的安排瓔珞送牛乳到高貴妃處,由于之前瓔珞曾多次得罪高貴妃的緣故,在高貴妃看來,仇人見面當然分外眼紅了,所以高貴妃就羞辱了瓔珞一番。
在回辛者庫的途中,由于淋過一場雨的原因,瓔珞那踉踉蹌蹌的腳步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終于倒在了路上。這時,瓔珞恰好遇到了路過的嫻妃,然后在嫻妃的一次善意之舉下,瓔珞被救治了。
在之后的劇情發(fā)展中,瓔珞出了辛者庫后步步高升,走到最后,不免站到了那時候已是“繼皇后”的嫻妃的對立面。
正常來說,一個普通人面對曾經(jīng)對自己施以援手的人,是有情緒波動的,哪怕不那么明顯,也還是應該有一個交代的。
在這部劇的人設里,瓔珞的性格是有仇報仇,有恩報恩,可為何,在后期的劇情發(fā)展里,編劇刻意淡化了瓔珞對待繼皇后的態(tài)度的內(nèi)心描寫?
揭秘開始!!!
伏筆一的用意:
果然,袁春望是有故事的,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先帝的私生子,他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入宮報復愛新覺羅家的人,所以一手策劃了謀逆之事,將劇情推到了一個精彩高能處。
在第七十集劇情的對質(zhì)談話中,瓔珞派人追查了袁春望的身份,之后查明袁春望來自太行山,而太行山在劇中也是有故事的。
先帝在世時,在一次受人追殺途中,錢氏夫人引開了追兵,后來先帝藏于農(nóng)家,而袁春望,便是當年收留先帝的農(nóng)家女所生下的兒子。
對于先帝是否有私生子這件事,太后直接否認道“先帝爺,根本沒有流落在外的私生子。”
皇上隨后便下旨將袁春望“凌遲處死”,但這時太后又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別,別處死他”。
劇情到了這里其實一切都很明朗了,對于袁春望的謀逆之舉太后卻求皇上放過他,可能在一些觀眾看來這有些不解,但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一點,袁春望就是皇子這個事實。
伏筆二的用意:
在第七十集的劇情內(nèi)容中,皇后起事失敗。
嫻妃曾經(jīng)有恩于瓔珞,但在劇情發(fā)展中,一直不曾提及,所以這是一個埋了四十集伏筆。
在皇后的謀逆之舉被揭穿后,皇后落難,但瓔珞替皇后求情了,求皇帝放過皇后,所以這也算是填了一個前期劇情的坑吧。
當然,這個坑填不填或許不會有太多的觀眾關(guān)心,畢竟皇后已無再起之勢,放不放過她都已無關(guān)緊要。
但在瓔珞的人設塑造來看,這個坑是必須要填的,若不然就會落得一個以怨報德的名。
這個伏筆其實很有意思的,只是少了一些內(nèi)心的描寫,所以填坑的時候有些平淡。
小語從小看著TVB的電視劇長大,所以對佘詩曼也很是熟悉,無論是她以前參演的碧血劍、洗冤錄、金枝欲孽、宮心計以及前幾年大熱的使徒行者,小語都一集不落的追看過。
不瞞大家,小語最初看《延禧攻略》這部劇,也是因為看見有佘詩曼參演所以才追劇的,但在看了幾集劇情過后,才發(fā)現(xiàn)這部劇是真的精彩。
最后兩集,佘詩曼的演技爆發(fā),不愧是實力派視后,有朋友認同嗎?
關(guān)鍵詞: 延禧攻略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