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索多瑪120天》這部電影在我內心斟酌了許久,才敢開始嘗試解讀帕索里尼的內心世界。這部電影可以說涵蓋了所有的三觀不正,它并不是所有禁片里面惡心的最極致的,也不是涵蓋色情最極致的,但是它在擁有以上元素的前提下卻蘊含了極度現實,在當時戰后令人可悲的黑暗政治,這造就了它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禁片之首。
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絕對是兩極分化的,當然,作為觀眾,用什么樣的心態,用什么樣的出發點直接影響到你對這部電影的判斷。確實可笑,抱著污穢心態確實看不到什么藝術價值,所以不管是IMDB亦或是豆瓣都不伐極度低分的評價,而往往給出高分的卻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影人,這部電影既然能躺在電影人的必看列表內,索多瑪的藝術價值絕對是肯定的。
影片改編自薩德侯爵的小說《索多瑪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縱學校》,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電影已經在保留絕大部分現實的情況下已經把更大部分的減少了原小說里面很多不堪入目的部分。
原小說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中世紀的城堡,而導演將之變更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統治后期,并把這一歷史暴行的內容和事實與薩德的小說的大量色情內容結合起來。故事背景發生在薩羅共和國,也叫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貝尼托·墨索里尼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于意大利建立的法西斯傀儡政權,正式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滅亡于1945年4月25日。
“薩羅共和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18個月中法西斯主義的最后堡壘,在這段統治期間,有72000人慘遭殺害,40000人被截肢,大量的人被送入集中營, 一大批婦女少年慘招侮辱,這無疑是意大利人歷史中的噩夢。
若不是在萬圣節和萬靈節之間的那個寒冷的夜晚帕索里尼的暴斃,《索多瑪120天》不過是他計劃中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曲,而諷刺的是正是因為索多瑪的誕生,使帕索里尼死于17歲男妓的棍棒之下,讓后兩部曲永遠的擱淺。
電影的結構藝術
這部電影是帕索里尼最有野心的一部,他甚至請了法國著名學者羅蘭巴特參與編劇。他也用了自己最擅長的紀錄片手法,這無疑是他所有影片中形式最完整的一部影片。
電影還加入了一些循序漸進的推動,按照《神曲》的結構描寫,電影的段落構成,分四個部分,分別借用了但丁《神曲》中的 “地獄之門”、“變態地獄”、“糞尿地獄”和“血的地獄”四章,當少年少女被領進門的第一刻,他們已經進入了序幕圈,而成立罪惡的“薩羅國”是四位權勢人物(主教,法官,總統,公爵),他們并非個性化的人物,而是分別代表著支撐西方政治政體的四根支柱——神權,法權,政權,封建勢力。
這些人物及其所作所為顯現出法西斯主義在政治,社會,文化,道德方面的全面墮落。當地獄之門打開后,“變態地獄”便是影片中的“肉之圈”,政客們褪去少年少女的外衣,進行雞奸,但年幼的他們卻不為所動,不知是無知還是屈服于現實的麻木。
而第二圈“糞尿地獄”正是刺激了許多觀眾神經的影片污穢地帶,所幸的是,帕索里尼并不至于癲狂到像《粉色火烈鳥》一般喪心病狂到讓演員吃真實的糞便,而是用巧克力與果醬的混合物替代(也許我在觀影前就知道,所以對我的內心沖擊不至于那么大)。
最后“血的地獄”固然是字面上的意思,血腥暴力,采用酷刑結束少年少女的性命。影片是帕索里尼對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一貫抗議的延續,揭露了現代消費社會殘忍的虐待狂般的暴殄天物的力量。
其實帕索里尼對電影藝術處理的冷靜反倒讓我不寒而栗,電影的情節發展顯然在他有序的控制之下。他不像其他同類型的電影夸大一些很獵奇的部分,反而卻讓影片更為寫實。
政客的敗壞與古典樂交織之下,不禁讓人聯想到走出“薩羅國”外的道貌岸然的形象。影片無數的細節,無論是構圖還是配樂,演員還是服飾全部井井有序,如此的縝密,這正是無形的給觀眾添加了許多真實感。
關鍵詞: 索多瑪1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