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意外,黃磊的女兒又被罵了。
(相關資料圖)
前幾天,孫莉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二女兒燙發的vlog。
黃磊孫莉的二女兒“妹妹”
視頻里,小姑娘正在燙頭中,表情俏皮開心,顯然是很期待自己的新造型。
點開評論區,本以為會是一片關于“愛美的小朋友”“發型蠻漂亮”的討論;現實是,看完讓人感覺像是走錯了片場——
“小孩子燙頭發好嗎?”
“好好的頭發弄壞了,不知道大人怎么想的。”
“明天是不是就要帶妝去上學了?”
一時間,評論區群情激蕩,義憤填膺,仿佛“一個愛美的小女孩燙了個頭”是什么了不得的罪名。
透過各種措辭激烈的留言,倒是不難發現——
這些高高在上地表示“要是我孩子我早打她了”的人,不但相當認真的將自己代入“父親角色”進行說教,甚至還試圖以自己的觀點,評判左右他人的人生。
而類似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那些年,黃多多挨過的罵
很長一段時間里,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式,都是互聯網熱烈討論的命題。
大女兒多多,因為參加《爸爸去哪兒》而被觀眾所熟悉,原本是“看著長大的乖小孩”。
直到2019年,多媽孫莉分享的一張“姐姐的新發色”照片,瞬間引爆熱搜。
照片中,染了“仙女紫”發色的多多,穿著淡紫色短袖出鏡,微笑面對鏡頭。
媽媽分享女兒的愛美日常,記錄孩子成長中的歡樂時光,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結果評論區很快有人“憂心忡忡”表示反對:這么小就成熟了打扮不太好吧。
再往后,多多小時候對著鏡子涂口紅的照片也被扒了出來。
一時間,質疑“多多不學好”的言論撲天蓋地,事情的走向也變得魔幻起來。
多媽曬出一段女兒制作毛線兔子的視頻,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不對勁”。
耳朵上戴了個亮閃閃的耳釘,無名指上戴了個輕巧的素戒
即便都是再簡單不過的飾品,也不妨礙網友們替多多的未來擔憂:“這么小就光想著怎么打扮自己了,以后可怎么辦?”
還有的人直接打著學校名號提前“清理門戶”:“學校會允許嗎?帶壞風氣!”
一夜之間,評論區的網友們都化身“正義之士”,試圖透過屏幕給這一家子立立規矩,揮斥方遒。
不僅如此,黃磊對女兒的教育方式,也讓他們表示“不敢茍同”。
一次采訪中,黃磊被問到如果女兒早戀怎么辦,他的回答是:不反對。
站在父親的角度,黃磊以女兒的感受為出發點思考問題,沒什么毛病。
可他越是云淡風輕,就越是有人反對。在網絡“正義之士”們看來,愛美的多多似乎已經被想象成了一個“壞孩子”。
“染發=不學好。”
“燙發=小太妹。”
“打耳洞=太叛逆。”
“談戀愛”什么的,更是想都不敢想。
黃磊、孫莉站出來表示“女兒有追逐美的權利”,他們仍不買賬,舉不出反對的論證,就兜來轉去,落到了“為你好”頭上。
第二,有沒有放下對權威的潛層渴望。
你的出發點究竟是輸出觀點、發泄自己、彰顯“指點江山”的地位,還是真想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而不是“你抗壓能力這么差怎么能行”
第三,對方是否真的需要。
在看見別人之前,先看到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控制欲,轉變成對他人的攪擾。
當然,一切還可以有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
記住那句“上個網而已,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任意插手別人的人生,或許可以解決99%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
“女孩子沉迷打扮就廢了,不會有出息的。”
“這要是我孩子,腿早被我打斷了。”
指責黃磊“太開放”“能不能管管你女兒”的有;說夫婦倆“不管女兒”“真就放任自流”的也有。
陌生網友們紛紛化身“人生導師”,激情發言,類似的情況不要太多。
前不久,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在網上曬出“比基尼”照片,他們趕來評論:“眼神不健康。”
李湘的女兒王詩齡穿一件衣服稍微貴了點,又有人前來控場:“小孩子還是要樸素一點。”
語氣之認真,態度之堅決,仿佛真把自己當成了這些孩子的家長、甚至家長的家長。
反而完全忘記了事情的本質:這事兒,到底和你有什么關系?
互聯網人生導師行為大賞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總有一些人想著當別人的“網絡人生導師”。
他們善于使用命令語氣說話,指點中盡顯“威嚴”。無論對方是不是與自己相關,無論事情的真實情況是如何。
這樣的情況下,不止公眾人物,普通人也逃不過“被指點”的命運。
就在今年3月,一條微博引爆網絡。
牛津大學數學系女博士朱雯琪,在社交平臺上宣布:“以牛津年級第一的成績,從數學建模系畢業了”。
“牛津大學,年級第一,數學建模系。”
看到這里,普通人的感受通常是:這么亮眼的成績,這女孩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互聯網人生導師,則能迅速捕捉到另一些信息:這么亮眼的成績,這女孩一定是裝的。
“我就是知道”
就此,朱雯琪被扣上了“學術媛”的帽子,輿論場上,她被質疑學習經歷、學術能力。
一位微博認證為“知名科學科普博主”的網友給出解決方案:拿出一套本科水平的數學題,要朱雯琪解答,以自證清白。
以為這就夠了嗎?顯然不。
朱雯琪題做了,真相分明了,得到的回應也不過是一句輕飄飄的“應該是真的”。
關于她的討論也沒有到此為止,反而話鋒一轉——
“你應該感謝博主給了你證明自己的機會。”
“我本來覺得她挺好的,但是穿皮草就真的很不喜歡。”
“一女生自述是牛津數學系第一,這本來就是值得質疑的事兒。”
圖源:微博
言下之意,你該低調、你該樸素、你該老老實實自己樂呵樂呵得了。
再說直白一些:我沒錯,即使有錯也是你先動手的。
一切指責和質疑的來源,似乎就此分明:因為她不符合人們固有的,關于學霸的想象。即使這種想象,并無什么站得住腳的依據可言。
在互聯網人生導師們的世界里,一切似乎都該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一定是這樣的”
前不久的余秀華被楊櫧策家暴事件,在這段不幸的婚姻中,余秀華本是“受害者”。
但在惡性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后,男方在所謂的道歉信中,仍是居高臨下。
“建議不要老看小說、外國小說、活在童話世界里。”
不在乎對方的情緒,不強調信息的溝通。
只是無限擴大自己的權力投射,在任何事情上都熱愛橫插一嘴。
舉個栗子
至于這種表達,是否能真的對人有幫助,并不重要。
我們對于“爹味”的不適感也正來源于此:TA什么都沒有做,但是TA卻好像比誰都懂,比誰嗓門都要高。
面對“爹味”的指責,有人會覺得委屈:我明明是好意,我只是想給出建議。
真的是這樣嗎?不妨在“釋放好意”之前先問問自己——
第一,自己是否有資格、有能力給出建議、指點和貶低?
看清自己的能力邊界,承認自己不懂和不可以,真的不丟人。